当收到一笔奖金时,你是选择现在花掉犒劳自己,还是选择先存半年能获得更多的钱?当使用信用卡消费时,你是选择现在还款,还是选择多付些利息半年后再还款?这两个场景都是典型的跨期决策,即人们对不同时间点上的损益进行的权衡。在跨期决策中,人们通常会对未来的价值打个折扣,这种现象称为时间折扣。但是,人们对未来获得(如奖金)和未来损失(如贷款)的时间折扣程度并不一致:前者通常大于后者,这就是跨期决策中的获得-损失不对称效应。跨期决策中的获得-损失不对称常常导致人们出现各种问题和成瘾行为,造成巨大的个体和社会成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纾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蒋田仔课题组于2009年首次报告了跨期决策中获得-损失不对称效应的脑影像证据,但对其神经机制的了解依然为数寥寥。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为什么人们会在跨期决策中具有获得-损失不对称的偏好,继而表现出自我损害的问题行为?有证据表明,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跨期决策的获得-损失不对称中扮演者关键角色,且人类的不同动机可能对此具有调节作用。因此,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蒋田仔课题组在一项近期再次合作完成的研究中,基于前期跨期决策fMRI研究的基础数据,测量了被试的趋避动机水平,考察了趋近-回避动机是否对获得-损失不对称现象中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具有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在获得领域的跨期决策中,趋近-回避动机与表征奖赏评估的内侧眶额皮层(MOFC)和表征认知控制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脑功能连接呈现负相关。但是在损失领域的跨期决策中,研究只发现回避动机与表征奖赏评估的内侧前额叶(MPFC)和表征负性情绪的脑岛(insula)间的脑功能连接呈现正相关,没有发现趋近动机与任何脑功能连接的相关。这些结果说明,在获得和损失领域中,趋近-回避动机与跨期决策中脑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关系表现出了不对称模式:回避动机仅能调节损失领域的跨期决策,但获得领域的跨期决策受到趋近和回避动机的共同调节作用。
该研究首次从趋避动机的角度凸显了动机因素在跨期决策中的调节作用,拓展了学界对于跨期决策中获得-损失不对称神经机制的理解;这一研究也提示我们,在现实应用中对不同得失领域中跨期决策进行干预时,可能需要考虑趋近-回避动机的不同作用。
该研究部分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1171, 71071150, 31471005, 31300843),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基金(KJZD-EW-L04)的支持。研究论文成果已发表于Nature旗下综合性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论文信息:
Zhang, Y.-Y.†, Xu, L.†, Rao, L.-L., Zhou, L., Zhou, Y., Jiang, T., Li, S., Liang, Z.-Y.*(2016).Gain-loss asymmetry in neural correlates of temporal discounting: An approach-avoidance motivation perspective.Scientific Reports, 6, 31902. doi: 10.1038/srep31902(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1902)
Xu, L. J.†, Liang, Z. Y.†, Wang, K., Li, S.*, & Jiang, T. Z.*(2009).Neural mechanism of intertemporal choice: From discounting future gains to future losses.Brain Research. 1261, 65-74. doi: 10.1016/j.brainres.2008.12.061(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6899308031363)